世纪神农(北京)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世纪神农(北京)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

进入中文版 ENGLISH
产品分类
新闻动态

• 太空1号 “太空薏苡” 获得新 • 世纪神农参与国家濒危藏药保护研 • 世纪神农公司herbal te • 中国茶文化第一人: 茶仙卢仝及 • 用好沟通世界的新语言 实现文化

联系我们

地址: 北京市 丰台区 马连道南口 茶缘 北京茶宫 西厅28号
联系人: 孔经理
电话: 86 10 52690519
传真: 86 10 57202991
手机: 13701255851
E-mail: admin@sino-herb.net.cn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合作伙伴

中国茶文化第一人: 茶仙卢仝及其七碗茶歌溯源

来源:孔四新 发布时间:11/15/2020 10:12:41 PM


中国茶文化第一人:

茶仙卢仝及其七碗茶歌溯源

孔四新

茶仙卢仝:中国茶文化第一人

(公元795 - 公元835年),河南济源思礼(原武山镇武山村)人,初唐四杰卢照邻(公元635- 685年)嫡传子孙,祖籍范阳(河北省涿州和北京大兴一带)。唐代诗人,韩孟诗派重要人物,以茶诗擅长,因写出“七碗茶歌”而传世,被誉为“中国茶文化第一人”。卢仝与陆羽(公元733—公元804)同为唐代著名人物,但先有陆羽,后又卢仝。陆羽著《茶经》,专注茶的物质世界,被尊称为卢仝抒《七碗茶歌》,专注茶人的精神世界,尊称为茶仙,茶界一神一仙成就唐朝茶叶盛世。

 

卢仝:究竟是河南济源人还是河北涿州人?

卢仝的生平模糊。关于卢仝的出生地和少年成长地,颇多争议,有多个版本。有记载,卢仝,范阳(今河北涿州)人;也有史料记载,卢仝,河南济源人,祖籍范阳;有说,卢仝生于范阳,自幼在河南济源思礼村石榴寺读书;也有说,卢仝祖籍范阳,生于济源,在济源读书成长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其16岁前随其叔父在扬州,叔父死后因追随韩愈,来到距孟州较近的济源。关于卢仝的出生地,一直是个谜。卢仝究竟生于河南济源还是河北涿州?

从卢仝先祖卢照邻晚年居于洛阳、新郑一带的史实来看,卢仝应该生于河南济源,有以下原因:第一,卢仝先祖卢照邻曾拜孙思邈为师,而孙思邈当年正在济源行医采药,卢照邻有后代在济源生活、繁衍;第二,卢仝去世后,葬于济源,有卢仝墓为证,按照中国传统叶落归根的习俗来看,卢仝应葬于生养之地;第三,卢仝,自号玉川子,河南济源因沁、济、漭、湨四水襟带环流,旧称玉川,卢仝以“玉川子”为号,把自己视作玉川大地的儿子,济源之子,可见对济源感情至深;第四, 卢氏族谱中载:“先祖卢公讳伯通,山西洪洞城十里铺人,明洪武三十二年(1399年),流离者悉归故土。我先祖伯通思宗亲,情望故乡,遂携诸公回故里济邑玉川武山头村。”“初迁时,二代祖有难色,先祖告之曰,吾本济人唐贤仝号玉川裔也,家必居武山头者,因祖茔在焉。子侄欣然从来,立茔建庙,历传于今。”此谱之记载,也便印证了今之思礼村,确是卢仝的故里; 第五,清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,系河南济源人,于1911年返乡探亲,并于清明节来武山头村拜谒卢仝,在卢家宗祠,问起卢仝墓地、柏林、碑碣等事,众答皆无,刘迈园听后非常生气,说:“世人尚尊敬先贤卢仝,你们是后裔,竟不尊敬先祖,真乃大不敬也。”众人听之,羞愧难当,乃求教,刘迈园便写下“卢仝故里”四个榜书大字,现有遗留石碑为证;清代《济源县志》记载:在县西北二十里处的石村之北,有“卢仝别墅”和“烹茶馆”,十二里处的武山头有“卢仝墓”,山上还有卢仝当年烹茶时汲水的“玉川泉”。另有记载,卢仝的祖父曾任济源县令。

从其先祖卢照邻后期在河南一带居住的史实来看,卢仝生于河南济源, 自幼在济源生活,其煎茶道在济源时期已经修成。成年后迁居江浙、洛阳,并没有在范阳(河北涿州)留下踪迹。根据《卢氏族谱》记载,现济源思礼村卢姓均为卢仝后人。

 

 卢仝:一生清贫,何以喝得起好茶?

据历史记载,卢仝家族曾为名门望族(卢仝先祖始于三国时卢植,刘备曾拜卢植为师;家族曾出过22个丞相),卢仝时期家族破败,破屋数间,图书满架,终日苦读,邻僧赠米;苦读诗书,博览经史,工诗精文,不愿仕进;但靠其才华横溢和家族影响力,在韩孟诗派中占重要地位,受当时的部分权贵欣赏,一生甘于清贫。多获韩愈等贵人赠与、接济,是韩愈、孟简等的好友。

卢仝好茶成癖,饮茶作诗,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,人称卢仝体。卢仝的煎茶道和对茶的感悟,人所皆知。当时的达官贵人或赠茶或请其品鉴,卢仝应该从不缺茶。

卢仝:当年究竟喝的是什么茶?

卢仝酷爱喝茶,济源当地民间有传,卢仝当年喝的是王屋山的野生茶,也有传说卢仝当年喝的是当地的草药茶,如蒲公英、野菊花等。

卢仝精通茶与茶道,据考证,卢仝在元和年贡阳羡茶产地江浙交接(同属江南道)的茗领(贡茶选茶官),先是寄居在长兴茗岭洞山;元和五年,卢仝好友孟简出常州太守,认为阳羡茶于长兴茶,两人的争论演绎出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(注:孟谏议,即孟简,贞元七年791年)进士,唐朝大臣,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、谏议大夫,与卢仝私交甚好),后人简称七碗茶歌,七碗茶诗,传唱千年不衰;"七碗茶"之吟,脍炙人口:"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。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……" 茶的功效,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,品茶的意境和精神享受,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此后,历代文人,书写茶文、茶诗,无不引用卢仝和他的“七碗茶”。借茶抒情,人以诗名,诗以茶名。

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不仅代表茶叶盛世期唐代文人,也代表了历代文人对茶的理解和诠释,将饮茶的生理与心理感应以极致的艺术情怀抒发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
对于卢仝的贡献,宜兴人有言,阳羡茶的代言人卢仝可提名为终身成就奖。自唐朝以来,卢仝诗中天子须饮阳羡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千古绝唱,已然成为宜兴阳羡茶的最好广告语,宜兴茶人以此自豪。据考证,卢仝在元和年到了贡阳羡茶产地江浙交接(同属江南道)的茗领(贡茶选茶官),先是寄居在长兴茗岭岭涯村(洞山茗洞,浙江历史上种茶最早的地方;汉代刘秀太子栖洞山,课童艺茶;陆羽也在此地研究种茶著书,将其称为天下第一茶)中,后来觉得那里山清水秀,林茂茶香,便定居下来,在此修汉王艺茶。元和五年,卢仝好友孟简出常州太守,并认为阳羡茶于长兴茶,两人的争论演绎出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。卢仝子嗣在此繁衍。(宜兴,原属常州管辖,现属无锡)。

卢仝在其诗中,巧妙地用“天子须尝阳羡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。仁风暗结珠蓓蕾,先春抽出黄金芽 回应好友孟简对于阳羡茶和长兴茶作为贡茶之争,对阳羡茶和长兴茶黄金芽(湖州)均与褒奖,回避了矛盾。

卢仝在喝阳羡茶之前,更青睐于长兴茶中的顾渚紫笋和黄金芽。宜兴的阳羡茶和长兴的顾渚紫笋、黄金芽在当时均为贡茶,两地仅距离几十公里,其茶山连接,当时均被视为绿茶中极品。

卢仝:死因仍是谜?

卢仝英年早逝:唐文宗时代,宦官当道,在甘露之变中被误杀于宰相王涯家中,年仅40岁。卢仝子嗣一部分在江浙(江南道)繁衍,成为后来著名的九支卢,其中有明代名将卢象升;一部分后随卢仝回河南洛阳,后经历甘露之变后又流落山西,明朝时才回到河南省济源县武山村(今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)。

对于卢仝的死因,史料记载不详,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。但从当时和之后的祭祀卢仝的诗文中不难找到答案。另外,从卢仝后人逃亡山西,遗忘祖坟(有不敢认祖的成分),直至明朝才回归济源故里的史实来看,卢仝因和上层社会交往过密受到牵连;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当时宰相王涯兼任榷茶史,与当时茶界、诗界名人卢仝有交集也属自然

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(公元835年),卢仝就在当时的宰相王涯的家中,晚上还与众宾朋一道品茶、吃饭饮酒,并留宿在王涯家的书馆之中。非常不巧的是,著名的甘露之变就发生在这时。

甘露之变是宦官集团与朝廷官员之间权力斗争的产物,本来是四位宰相之一的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,诱杀宦官首领仇士良的,但埋伏被仇士良事先发现,仇士良因此借口反扑,不问青红皂白,将包括王涯在内的当时四位宰相全部杀害,祸及一千多人,血洗了长安当时的朝廷官员。卢仝也蒙冤而死。

卢仝茶文化的历史意义

卢仝的煎茶道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奠基意义。自七碗茶歌问世后,历代文人,书写茶文、茶诗,无不引用卢仝的“七碗茶”。苏东坡的“何须魏帝一丸药,切尽卢仝七碗茶”便是典型代表。还有“三篇陆羽经,七度卢仝碗”;“人说茶香飘万里,谁能胜过七碗茶”等等。据传,卢仝的《七碗茶歌》曾在日本、韩国广为传颂,卢仝被日本和韩国茶人作为茶祖祭拜。《七碗茶歌》演变为喉吻润、破孤闷、搜枯肠、发轻汗、肌骨清、通仙灵、清风生的日本茶道。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,韩国卢姓后人也曾到洛阳和济源寻根。卢仝的煎茶道及其中国茶文化第一人的地位,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淡出和被后人遗忘,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,卢仝对中国茶文化、世界茶文化的贡献再次被茶人、文人挖掘,传承、弘扬卢仝茶文化是中国新茶人的义务、责任,也是荣耀!


原文刊载于:http://cmeds.se/bohrb/portal.php?mod=view&aid=10064&from=groupmessage#10006-weixin-1-52626-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